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習近平
龍門最美觀世音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20年代,旅居北京的攝影師巖田秀則來到洛陽龍門。他此行特別拍攝中國佛教石窟而來,在他的心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尋訪一尊唐代的觀音造像。
然而——當他站在萬佛洞前室南壁的這尊觀音造像前,卻震驚而遺憾地發現觀音造像那慈祥安寧的面容竟然已被鑿毀!
萬佛洞前室編號S17觀音像遭損毀后
從這尊觀音像現存的狀況,仍然可以感受其悠閑矜持的神情,高貴典雅的氣質:
造像通高85厘米,面龐豐腴,發髻高束,長頸細腰,上身斜披掩腋衣,下著大裙,菩薩左手拎凈瓶,右手持麈尾搭于右肩,頭略微向右側,整個身軀呈s形。
整體造型雍容華貴,堪稱唐代石刻藝術精品。
萬佛洞前室編號S17觀音像完整風貌
據說當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在塑造“洛神”這一形象時,適逢來到龍門石窟參觀,看到這尊觀世音菩薩像獲得啟悟。洛神角色因此得以重塑,給世人留下了難以超越的經典。
作為唐代的國家工程,萬佛洞的開鑿代表了當時東亞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而這尊龍門石窟最美觀音像被破壞的部位正是“發髻以下至鼻子以上”,最能體現其神態和氣度的五官部分,極大地影響了參觀者對觀世音菩薩慈悲與莊嚴的完整感知。
龍門最美觀世音的虛擬修復
2019年,龍門石窟研究院突破性地提出“回歸歷史,再現芳華”的數字龍門虛擬修復展示理念,并積極開展實踐探索。研究院以學術研究為前提,以歷史老照片為基礎,融合三維數字化石窟保護和雕塑等方面的技術和藝術,先后召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召開兩次論證會,對修復方法及展示方式進行論證,對這尊最美觀音像進行了虛擬復原,再現其初創時的芳華。
萬佛洞前室編號S17觀音像復原像
最終以景區現場AR及線下3D打印及線上展示三種手段呈現,這是業界第一個融合多學科進行文物虛擬復原展示項目,具有不接觸文物本體、修復可逆性優勢,在殘損較為嚴重的龍門石窟乃至全國文化遺產領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廣意義。其全新的數字化理念、科學修復方法及多種呈現手段,都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和業界的認可,被贊為走上了一條高等級的“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之路”。
首先,利用三維掃描數據,對缺失部分的比例進行推理。
其次,結合老照片資料,并充分考慮同時期同類型的造像的特點,在3D打印像上面,運用傳統工藝進行虛擬復原。
最后,在顏色檢測分析報告的基礎上,并經過多方專家的考證,對觀世音造像的顏色進行復原。
最終,以增強現實AR的形式呈現到觀眾面前。
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化技術還原這尊觀音像開鑿時的面貌,使觀眾更好地欣賞盛唐皇家石窟造像藝術,了解開龕造像背后的歷史故事;
手機中的AR程序對準造像,虛擬復原后的觀音像便覆蓋到屏幕中實際造像的位置
將研究成果通過數字應用技術表現出來,制作龍門石窟增強現實游覽系統,使游客在景區參觀時,只要通過手機中的AR程序對準造像,虛擬復原后的觀音像便覆蓋到屏幕中實際造像的位置,游客在洞窟現場就能清晰看到復原后的觀音菩薩及其不同歷史時期的風貌。
讓文物活起來,
回歸歷史,
再現芳華,
這是新一代龍門人的歷史使命。
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的前世今生
http://www.tsaibma.com/video/486.html
龍門石窟最美觀世音的虛擬修復
http://www.tsaibma.com/video/487.html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