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花燈一樣,美味的元宵也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陶思炎表示,元宵佳節其實也是祭星的日子,吃元宵不僅寓意團圓,更有天人合一、星人合一,祈禱太平盛世的意思。
民俗專家介紹,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舊時曾稱作“圓子”“湯圓”“糖圓”“團子”等。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楚昭王復國歸途中泛舟長江,見江面上漂著個浮物,色白微黃,船工撈起來獻給楚昭王。昭王食之,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為餡仿制供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習。
元宵節吃湯圓,其風俗大行于宋代。后來,元宵又稱為“湯元”。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他忌諱諧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
陶思炎說,如今人們一說起元宵,大家就認為是團團圓圓之意,認為這一天吃元宵象征著對親人思念。其實是后人根據諧音的淺近理解。事實上,在古人看來,天上一顆星,人間一個人,各種星象和中國習俗聯系緊密,例如門上掛一個紅燈籠寓意“吉星高照”,掛三個紅燈籠則是“福祿壽三星在戶”。而正月十五要點燈,燈就是對星的模擬,元宵其實也是。
據悉,天上星光燦爛,人間燈火閃耀,碗里元宵點點,寓意天人同樂,祈禱太平盛世。
責任編輯:王星
暫無相關評論!